從曾文溪出發,讓學習回到土地,成大USR書寫地方的新故事
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於10月17日邀請國立成功大學王雲哲教授前來東吳分享,跨域協作與地方創生的實踐經驗。這場講座為「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影響力系列講座」的第一場活動,未來也將陸續邀請相關的USR團隊接續分享不同面向的成果與行動經驗,讓更多師生了解USR如何改變大學與社會的關係。
講座中,計畫主持人王雲哲教授介紹成大「曾文溪的美麗與哀愁」USR計畫的核心理念。這項計畫結合工程防災、生物科技與人文歷史三大領域,從科技創新與文化實踐出發,打造屬於曾文溪流域的永續未來。王教授指出,團隊希望讓學術研究不再停留在校園,而是走進社區,與地方攜手解決真實問題。
在工程與防災面向,團隊運用人工智慧數位孿生技術(AI Digital Twin),從災後補救轉向災前預防。透過在曾文水庫與關田區等地設置高精度感測器,系統能蒐集即時環境數據,模擬暴雨或地震的可能情境,提前預測災害風險。未來,這項技術可望發展成主動防災系統,例如在水位升高時自動啟動抽水設備,讓防災決策更即時、更智慧。
在生物科技領域,生命科學系蔣鎮宇教授帶領團隊推廣友善農法,利用微生物菌改善土壤結構,減少化學肥料與農藥使用,讓農業生產更具永續性。這項理念也延伸至產業創新,團隊協助東山地區導入「二次發酵技術」,成功提升「舞姬咖啡」的風味層次與市場價值;同時也在六甲區復育大菁與小菁植物,重新喚醒曾是台灣重要出口品的藍染文化,讓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在地方重生。
在人文歷史面向,文學院陳志昌老師帶領學生走進台南,開設「踏溯台南」課程,讓成大學生親身體驗地方歷史的厚度。課程從「米騷動」與烏山頭水庫的故事出發,帶領學生理解地方發展與歷史事件的連結,至今已有上萬人次參與。這不只是課堂學習,更是讓學生重新思考「大學如何成為地方的夥伴」。
面對地方青年外流與產業轉型的挑戰,王雲哲教授強調,唯有提高產業技術含量與文化深度,才能讓年輕人願意留下來、回到家鄉。計畫團隊也積極回應教育部對「社會投資報酬率(SROI)」的要求,思考如何以人文教育與環境實踐的長遠價值,展現高教在社會發展中的角色。目前,部分成果如「踏溯文資有限公司」正朝企業化運作,嘗試在USR補助結束後,仍能以自立模式持續推動地方合作。
「曾文溪的美麗與哀愁」不僅是地方創生的案例,更是一場教育的革新。王雲哲教授強調,USR的核心在於讓學生在未來不論身處工程、科技或商業領域,都能以人文與永續為出發點,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。
本系列講座希望透過邀請各校USR團隊分享,讓更多師生了解大學社會責任的實際行動與成果,彼此交流經驗、擴散影響力,進一步思考「大學如何成為地方創新的夥伴」。今日講座的圓滿舉行,也為系列活動揭開了精彩的序幕。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