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院介紹

ABOUT US

歷史沿革

        1900年(清光緒26年)由基督教監理公會(現稱衛理公會)於中國大陸蘇州創立「東吳大學堂」,(首任董事長為萬國公報創辦人之一的林樂知【Young John Allen,他在華47年,終身致力融貫中、西文化】);其前身是由蘇州博習書院、上海中西書院、蘇州宮巷書院發展而來。1901年設文理二科,1927年文理二科改為文理學院。1949年神州變色,1951年東吳旅臺同學會鑒於臺省大專院校無多,失學青年日增,倡議在臺復校,胼手胝足先設東吳補習學校,講授大學課程。1952年大陸東吳大學改名,1954年夏,教育部以東吳補習學校三年來辦學頗著績效,乃於7月29日核准東吳大學在台復校。1968年增設成立文、法、商三學院,恢復「東吳大學」原名。1969年教育部核准恢復完全大學建制,設文理、法、商三學院。1970年改稱文學院,2006年改稱人文社會學院。畢業校友,人才輩出,屢任社會各種要務,成就斐然,並屢為母校發展投入心力與挹注。

 

       人文社會學院教育理念在於「人文再造、社會永續」。臺北市立百齡、陽明、明倫高中組成「博雅盟學園」,共同合作推動高中教育的深度與廣度,「博雅盟」可解讀為「Liberal Bloc」,透過與東吳人文社會學院合作之鏈結(SCU Liberal Chain),人文社會學院透過SCU不同層次的教育內涵,提供學子基本的一技之長(Skill)、擁有進階的多元智能(Competence),更成為具備獨特性(Uniqueness)人格特質的社會中堅人才,藉由區塊鏈(block-chain)的合作模式,為共同培育優質學子而努力。

 

        2022年8月1日起由哲學系米建國特聘教授接任學院院長,目前包括中國文學系(含碩士班、博士班)、歷史學系(含碩士班)、哲學系(含碩士班)、政治學系(含碩士班、博士班)、社會學系(含碩士班)、社會工作學系(含碩士班)、音樂學系(含碩士班)、師資培育中心,以及人權碩士學位學程等九個教學單位,以及人權、創意人文、非營利組織管理和東亞人文社會研究等四個跨領域學程。2022年本院計有專任教師98名(含講座教授、客座教授),兼任教師262名,學生2863名。

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以「人文再造,社會永續」為目標,追求一個以人為本的永續文明。歡迎每位卓越的年輕學子進入東吳人社院,探索自我的價值,在一個結合人文、藝術與社會的優質教育環境中,學習培養人的一生中所需要的技藝、能力與人格特質,不止掙一個工作,更要爭一個人生。當你步出校園、進入社會的霎那,你並不是因為從某個系畢業而獲得某個工作,你是因為你身上具備的某種氣質、某些能力與某個能力,而讓你有開創生涯與經營人生的無限機會。人社院 心與世界的交會院長米建國指出,為了完成上述理念與規劃,人社院將成立一個「計畫歸屬學習中心」(Project-based Learning Center)。這個中心將結合現有一切教學與研究的資源,涵括所有的老師與學生,一起在「學習」的前提下,鼓勵創新研究實踐計畫,推動師生共同學習與共同成長,培養複雜問題解決能力,從事跨域、跨界與跨國的合作交流、成就優質、卓越與永續的教育目標。東吳人社院在此發出英雄帖,歡迎所有青年學子,挑戰這個全新的教育制度,一個結合「榮譽制」(Honor Program)、「師徒制」(Mentorship Program)與「卓越制」(Excellency Program)三制合一的教學環境。同時配合以「目標導向」(Goal-oriented)、「計畫歸屬」(Project-Based)與「問題解決」(Problem-Solving)三大能力培育的教學環境,為我們國家的未來,一起成就一群具有人文素養、創新品味、與卓越成就的社會中堅。看見 文科生的逆襲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包括中國文學系、歷史學系、哲學系、社會工作學系、社會學系、政治系、音樂學系,以及師資培育中心。各系所畢業校友,人才輩出,往往擔任職場與社會組織要務,成就斐然。文科生的逆襲,讓人眼睛為之一亮。
高等教育是大學的本業,也是我們與企業推動社會責任(CSR)在本質上的根本差別。有鑑於此,未來人文社會學院內將先進行跨領域、跨學系的師資與課程整合,進一步聚焦東吳大學所在大士林區鄰近的三所高中,包括臺北市立百齡、陽明與明倫高中所組成的「博雅盟學園」為夥伴對象,結合中文、歷史、哲學、政治、社會、社工、音樂、人權學程、以及師資培育中心等教師團隊,協同開設免費的在地探索微課程、規劃專題研究、舉辦課程成果與教學資源分享等具體策略,創造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與鄰里、校園、社區共生發展之願景。
臺北市立百齡、陽明、明倫高中組成「博雅盟學園」,共同合作推動高中教育的深度與廣度,「博雅盟」可解讀為「Liberal Bloc」,透過與東吳人文社會學院合作之鏈結(SCU Liberal Chain),人文社會學院透過SCU不同層次的教育內涵,提供學子基本的一技之長(Skill)、擁有進階的多元智能(Competence),更成為具備獨特性(Uniqueness)人格特質的社會中堅人才,藉由區塊鏈(block-chain)的合作模式,為共同培育優質學子而努力。未來本院各學系將與三校在課程開設、學習資源分享及生涯輔導等各面向建立密切且務實的合作關係,以區塊鏈合作模式,展開國教與高教學習歷程一貫的宗旨,積極共享各項教學資源,培育未來優質學子,創造共贏的永續目標。
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座落於依山傍水的外雙溪校區,鄰近故宮博物院、錢穆故居與林語堂故居等重要人文藝術資產,是個地靈人傑與人文薈萃的絕佳學習環境。為落實社會責任實踐,未來將盤點所處鄰近高中教育發展需求,藉由跨領域課程、創新教學、多元學習、教師激勵制度設計、資源及組織統整,將「善盡社會責任」充分融入本計畫執行架構,透過計畫的推動與社會實踐參與過程,集結中文系、歷史系、哲學系、政治系、社會系、社工系、音樂系、人權學程、以及師資培育中心等教師團隊共同參與,展現創新跨域整合能量,未來將搭配相關課程,師生走出校園,走入社區,與博雅盟學園師生共同合作、學習與成長,增進學校與區域之間的連結、深耕在地,發揮實質社會影響力,善盡大學的社會責任。期待校園社區化,社區校園化,引領師生在鄰近社區行動,以鄰近社區高中校園為授課及服務學習的場域,希冀達成東吳人文社會學院「人文再造、社會永續」為「城市校園」之終極目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