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文社會學院於114年4月23日舉辦《未來大學・大學未來》座談會,邀請台北市六所高中校長及教師代表,提供高中端對未來大學的想像與期待,透過大學端與高中端交流分享,創意激盪跨層級教育制度轉型的行動建議與共同願景,攜手形塑培育未來人才的優質大學。米院長除聆聽高中校長們語重心長的觀察與建議,也分享初步構思中的院學士架構內涵,期許未來老師扮演陪伴學生成就自己的角色,培養學生有創造工作與生命的能力而非為了某個工作訓練學生。
為規劃設計更符合需求的「院學士」,推動院內跨領域靈活學習計畫,打破學科的界線,創造更多元、開放的學習環境,我們邀請大直高中、百齡高中、明倫高中、泰北高中、陽明高中及衛理女中等六校校長齊聚一堂交流與對話,針對「跨域教育」、「學習銜接」、「AI素養」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度對話。座談中,大直高中校長林湧順強調,學生未來所需的,不只是知識量,而是具備批判思考、自主學習、情緒管理等六大核心能力。衛理女中徐建國校長則指出,大學教育應延續高中階段的品格、身心與人文素養訓練,而非在升學後全然放任。泰北高中校長吳麗卿分享私校招生面臨社區化趨勢,強調大學端可透過模組開放與課程共備,拉近與高中的合作距離。百齡高中張盈霏校長指出,學生透過模擬投資實作已具備初步財經素養,未來大學應提供更多社會接軌型課程,並與企業或社會團體合作,發展結合公益與專業的社區參與學程。陽明高中校長蔡哲銘進一步呼籲,大學應看見學生學習動機變化,打破「為學而學」的傳統思維,建立彈性修課、跨域學程與生活實踐並重的多元路徑。明倫高中溫喜富秘書也補充分享學生自學AI與虛擬貨幣的真實經驗,提出應從教育制度面給予理解與對話空間。
詹乾隆校長開場致詞說明本校參與施行校學士的過程,歡迎高中校長教師分享學生的需求及教育現場的實際現象,他表示「教育的改變從不單靠某一端,而是需要上下游的共同理解與合作,讓我們一起思考、實踐,什麼樣的大學,才是對未來的最好回應。」
米建國院長概要說明初步設計的「院學士」核心是「以人為本,跨域整合」,強調本院院學士不是只做拼盤,而是讓學生從大一開始經歷探索(Explore)、實作(Experiment)、專案(Project)與展演(Exhibition),也就是 EXPO 四層學習架構,教師角色也必須轉變,不再是知識傳授者,而是陪伴者與引導者,並特別強調院學士的精神不是讓學生「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」,而是「協助他成為最好的自己」。
東吳校園頭條: https://news.scu.edu.tw/news/63721



